关于游戏中的暴力元素,牛津大学的最新研究这么说…… | 游戏力
1. 如何评估暴力游戏的影响?
许多调查在问卷中直接询问青少年“暴力游戏带来了什么影响”,但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对游戏的认识不同,对暴力游戏是否暴力,有什么影响的看法都不一样,不同的标准和评价体系给数据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如何确定什么是暴力行为?
当下有150多种评估暴力行为的方法,给出的结果也完全不同。这是这一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之前英国约克大学的研究中还提出过一个难点,即“何为暴力游戏”,在大众认知中凡是有射击行为的游戏都含有暴力元素。但实际上,这一判断并不准确,而且即便是同样含有暴力元素的游戏,由于其玩法、剧情和画面表现上的差异,也导致“暴力元素的高低”无法作为科学实验中的单一变量看待。也因此也无法得出“玩了A游戏的玩家,比玩B游戏的玩家更暴力,是因为A游戏比B游戏更暴力”这种结论。
2
如何设计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实验?
面对这些问题,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不一样的调查方案,希望不带偏见地探索暴力游戏与暴力行为的关系。
在实验设计上,与以往的实验不同,他们遵循了一些新的原则:
不仅调查青少年,还包括他们的监护人
研究招募了1000多位英国青少年以及相同数量的监护人,青少年和监护人分别接受调查。青少年回答自己上个月玩游戏的情况,包括:上个月是否玩游戏、上个月玩得最多的三个游戏、玩这些游戏的电脑系统以及是单机游戏还是多人游戏?据此对孩子们上一个月内暴力游戏参与度进行评分。
在游戏频率方面,除了孩子们自己在从“从不玩”到“一天7小时及以上”的5个选项中选择外,还通过对志愿者电脑的监控得到事实的游戏时间。最终统计得出,这些被调查中平均有一天2小时的暴力游戏参与时间。
同时,监护人被要求评估上个月孩子的行为举止。问卷设计了一系列与暴力行为相关的量表,监护人判断孩子是否有这些行为,以从相对客观的角度评估孩子的暴力行为。
客观的暴力游戏评级系统
为了避免之前英国约克大学研究所提到的问题,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直接采用了一个更为权威的游戏评级库PEGI(泛欧洲游戏信息组织)。
对被调查者的问卷调查先于暴力游戏评级的引入,即直接询问被试者会游玩哪些游戏,在问卷回收完毕后,一个对游戏无了解(无偏见)的工作人员将调查结果中的游戏名称,在 PEGI 库中摘取其暴力元素评分进行量化。PEGI 在对游戏的暴力元素进行评级时并非简单的标注为“是暴力游戏”或“不是暴力游戏”,而是会将暴力元素分为几个等级,比如含有非现实的轻度暴力(如幻想动物之间不含血腥场景的打斗)亦会被标注为含有暴力元素,但暴力程度较轻适用于7岁以上儿童游玩。
在被调查者填写的 1596 种游戏,有 2/3 被 PEGI 标记为“含有暴力元素”,其余没有标注含有暴力元素的则可视为完全的非暴力游戏。
PEGI 暴力游戏评级与被试者游戏频率相乘,便可以得到被试者在暴力游戏中的参与度。
如何排除其他影响?
这项调查的创新之处还在于不仅调查青少年的客观游戏时间,也调查他们的主观认识。
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我在玩电子游戏上花了很长时间?”青少年被要求从“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间选择自己的看法。
同时,监护人也会完成专门的问卷以测量青少年在人际关系中的暴力倾向。
另外,招募志愿者时实验团队也控制了性别比例,并对男孩女孩的回答做了分析,发现男女孩的回答与性别差异没有显著相关性。
透明的研究计划
最后,为了确保研究不被人为操纵,研究团队将自己的研究计划、实时进展和数据全部开放。其他研究团队可以实时追踪调查进程,从而保证调查的可信度。
3
结论如何?
为了保证结果的有效性,研究者用两种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最终给出了这样几个答案:
1. 玩暴力游戏与攻击性行为间有关系吗?
研究团队把暴力行为分为四种——身体侵犯行为、言语侵犯行为、愤怒和敌意。将这四个指标的数据与青少年玩暴力游戏的情况做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这四个指标与青少年玩暴力游戏的情况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也没有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
当然,在计算过程中,研究团队排除了性别变量的影响。
两种分析用了不同的回归模式,同时,研究者也特意改变了青少年参与暴力游戏程度的衡量指标。第一次分析将玩游戏的时间作为衡量参与暴力游戏程度的主要指标;第二次分析则加入了PEGI对暴力游戏中暴力元素的评级。
最终,无论哪种指标衡量对暴力游戏的参与程度,结果都显示与暴力行为没有关系。
2. 玩暴力游戏是不是会减少孩子友好善良的行为?
也没有关系。从监护人对孩子是否友好的评价上来看,孩子表现善意行为的程度完全不受孩子是否玩暴力游戏影响。即便是在暴力游戏中参与度很高的孩子依旧可能乐于助人,友善待人。
3. 究竟谁认为孩子有暴力行为?
之前的分析中,孩子暴力行为都是由监护人评估的。研究团队在调查中加入监护人,就是为了保证对暴力行为评估的客观性。
当然,研究团队也注意到只有监护人的评估仍然可能是不中立的,因此,他们也调查了孩子对自己暴力行为的评估。并对这两个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发现,监护人越认为孩子有暴力行为,孩子自己也会如此认为。
尽管这个研究主要希望测试孩子的暴力游戏与家长对孩子暴力行为评估之间的关系,与孩子自己的暴力行为评估无关。但这一发现警示我们,一些以认知测量而非行为测量为主的研究中,得出“暴力游戏产生暴力行为”结论,很有可能由于受调查者的偏见。
其实,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关注这个问题也是因为英国几乎全部孩子都在玩游戏。他们在论文中强调,本次调查涉及的游戏在英国有近一半的女孩和三分之二的男孩在玩。正是由于关注孩子们健康的身心发展,研究团队才希望用科学的方法调查这一问题。
当他们注意到之前研究方案中的偏见并创新了调查方法后,得到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
诚然,这个领域的调查、实验和研究还很少,但我们需要用客观的眼光审视一切观点。只有摘下有色眼镜,才能通过客观的科学研究真正理解游戏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 END --
参考文献:
Przybylski AK, Weinstein N.2019 Violent video game engagement is not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s’ aggressive behaviour: evidence from a registered report. R. Soc. open sci.6: 171474.http://dx.doi.org/10.1098/rsos.171474
当游戏成为大众的共同语言,当游戏成为一种力量,科学地认知、管理、应用和评估游戏力成为所有人都应该关心的话题。
腾讯研究院希望通过“游戏力专栏”搭建一个研究合作平台,从法律、产业、技术、社会、艺术等多个维度发现与理解游戏。
无论您是学者、媒体、游戏行业从业者还是资深游戏玩家,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都可以与腾小研(微信号:tencentyan)取得联系,我们将在近期组织一个线上社群:
(好友验证:姓名+单位/公司+游戏力)
我好看吗?
我好看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