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人们称为什么?

白帝城的别称与历史渊源

白帝城作为长江三峡的重要文化地标,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积淀,被赋予了多个别称。以下是综合搜索结果后的解析:

一、“诗城”之称

白帝城因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而闻名,被称为“诗城”。

诗词积淀: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均在此留下诗篇。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尤为经典:“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创作于此。

文化象征: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任奉节县令时,还在此创作了《竹枝词》,将民歌与诗词结合,进一步丰富了白帝城的文化内涵。

二、公孙述与“白帝”之名

白帝城原名“子阳城”,其改名与东汉初年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密切相关。

改名缘由:公孙述在城中见白气升腾如龙,自视为“白帝之子”,遂改城名为白帝城,并在此称帝,建立“成家”政权。

历史意义:公孙述虽最终败于光武帝刘秀,但“白帝”之名沿用至今,成为白帝城最早的正式名称。

三、三国文化与“托孤圣地”

白帝城因刘备托孤事件成为三国历史的重要象征。

历史事件: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败退至白帝城,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此后,白帝庙逐渐成为祭祀刘备、诸葛亮等蜀汉君臣的场所。

文化演变:明代后,白帝庙不再供奉公孙述,转而以三国文化为核心,故民间有“白帝庙里不祀白”之说。

四、地理别称与战略地位

“夔门天下雄”的观景点:白帝城位于瞿塘峡西口,是观赏“夔门”(即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的入口)的最佳位置,故有“控扼长江咽喉”之称。

军事要塞:因地势险要,白帝城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孙述筑城屯兵、刘备退守拒吴均凸显其军事价值。

白帝城集诗城之美、三国之史、地理之险于一体,既是文人笔下的灵感源泉,也是历史风云的见证者。其别称的演变(如“子阳城”→“白帝城”→“诗城”)深刻反映了自然景观、政治变迁与人文积淀的交织。若想深度游览,可参考相关诗词与三国史实,感受其“一城藏千年”的魅力。